骷髅与骸骨怎么读(髑髅骷髅骸骨有何区别?)
世上谁人不死?任你风华绝代,艳冠天下,到头来也是红粉骷髅;任你一代天骄,坐拥万里江山,到头来也终将化成一抔黄土。人之一生,从生到死,从健壮肉体到佝偻鹤发,最终免不了髑髅一具。
“髑髅”表示什么意思,它和骷髅、骸骨有何区别,髑髅又该怎么读,这里我们来好好了解下。

一、“髑髅”的字形演变
(一)骨
“髑髅”两字都含有“骨”字,先说“骨”字的演变情况。“骨”字甲骨文类似三根相连的人体骨头,整体类似“Z”字,金文时骨头变为四根,同时字形朝上,整字类似“W”形。楚系简帛时,四根骨头分两组重叠,类似“H”形,下部多了“月”字,表示骨肉属于肉体的一部分。小篆字体线条化,上部变为“冎”,下部变为“月”,有“骨”的雏形。后来再次演变、简化,就成了楷体“骨”字。

(二)蜀
“蜀”字甲骨文类似有着大眼睛的虫子,上部类似眼睛,下部“乚”形表示虫子。金文时,上部更像眼睛,中间的点表示眼珠子。小篆字体时,上部眼睛简化为“罒”字,下部弯曲的曲线表示虫子。后来再次演变、简化,上部“罒”字不变,中间变为“勹”字,下部变为“虫”字,楷体版的“蜀”字就出现了。

(三)娄
“娄”的繁体字为“婁”。甲骨文字形类似用枝条编织成的圆形框,金文字形上部有所简化,下部多了“女”形,表示女性头顶竹篓。说文小篆字体,上部框形变为两口被十字贯穿之形,有点类似于“上田下中”形。后来字形再次简化,楷体的“婁”就出现了,上部变为米字后,简体的“娄”就诞生了。

二、“髑髅”怎么解释?
髑髅,可以泛指没有皮肉、毛发的全副骨骼或头骨,但主要指死人的头盖骨。现代多用来作危险警告的标志。“髑髅”一词最早出自《庄子·至乐》一文,原文上写道:“庄子之楚,见髑髅。”大意就是:“庄子到楚国的时候,见到了死人的头盖骨”。
三、髑髅、骷髅、骸骨,怎么区别?
①“髑髅”,其中“髑”指的是头骨,而“髅”则泛指骸骨。髑髅,主要指人的头骨。
②“骷髅”,一指无皮肉毛发的全副死人骨骼或头骨;二泛指尸骨;三指瘦成皮包骨的人。

③骸骨,一般指挖掘出的尸体的骨头,通常指人的尸骨。有时也可以代指身体。
四、“髑髅”在古文献中的运用
《塞下曲四首》其二
[唐]常建
北海阴风动地来,明君祠上望龙堆。
髑髅皆是长城卒,日暮沙场飞作灰。
阴风,阴冷的风。动地,震天动地。龙堆,古西域沙丘名。髑髅,死人头骨。明君祠,指纪念王昭君的祠堂。长城卒,代指戍边战士。全诗大意:“北海之地,阴冷的大风震天动地地吹来,站在明君祠前,遥望绵延无际的沙丘。到处都是枯骨,他们曾经都是戍边战士啊,日暮时分在昔日的沙场化作尘土。”

本诗作者常建,字少府,祖籍邢州人,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盛唐诗人,代表作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。本诗一二句运用环境描写,写出了边塞之地的遥远和寒冷,恶劣的天气情况,展现了戍边战士荒凉艰苦的戍边环境。最后两句寓情于景,在写实和想象中,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惨烈和士兵们的牺牲。全诗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无情,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哀悼,以及对和平的渴望。
五、“髑髅”该怎么读?
正确读音:dú lóu
同音字:毒 楼
部首:骨
结构:左右结构
六、结语
自古以来,战争总是令人畏惧,是中下层人民的噩梦,士兵生死不由己,家人痛苦而不知。戍边战士如何,古诗云:“髑髅皆是长城卒,日暮沙场飞作灰。”“可怜河边无定骨,犹是深闺梦里人。”昔日你情我浓,转眼生离死别。再相见时,或许就是髑髅一具,黄土一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