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阳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区(城市历史之陕西省咸阳市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4 10:42:57    

咸阳市辖:


  秦都区、渭城区、武功县、乾县、礼泉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永寿县、长武县、旬邑县、淳化县、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代管兴平市、彬州市。


  西周时期:


  今咸阳市主要属周王畿。


  主要分属:


  毕国、程国等。


  西周懿王二年(前908年):


  自镐京迁都犬丘。


  东周时期:


  今咸阳市主要属:


  秦国。


  秦时:


  改犬丘为废丘。


  泾阳邑为秦都之一,秦灵公、秦昭王之弟泾阳君嬴巿皆居泾阳。


  置弋阳县,治所在今咸阳市东北。


  置云阳县,治所在今淳化县凉武帝村。


  置栒邑县,治所在今旬邑县职田镇。


  改废丘置废丘县,治所在今兴平市阜寨镇南佐村。


  置漆县,治所在今彬州市。


  秦孝公时期:


  置斄县,治所在今武功县西。


  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:


  筑咸阳城,置咸阳县,并将国都自栎阳迁至咸阳,治所在今渭城区窑店街道一带。


 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、胡亥,皆都咸阳,咸阳为秦都共计144年。


  改好畤邑置好畤县,治所在今乾县好畤村。


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:


  置内史,辖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,治所在咸阳城,秦亡后废。


  始皇二十七年(前220年):


  置鹑觚县,治所在今长武县浅水村。


  咸阳县、弋阳县、斄县、云阳县、栒邑县、漆县、好畤县、废丘县属内史;鹑觚县属北地郡。


  西汉时期:


  改鹑觚县为鹑孤县。


  置阴槃县,治所在今长武县西北。


  西汉高帝元年(前206年):


  改咸阳县为新城县。


  高帝三年(前204年):


  改废丘县为槐里县。


  高帝七年(200年):


  废新城县入长安县。


  高帝十二年(前195年):


  置长陵县,治所在今咸阳市东北。


  西汉惠帝时期:


  置安陵县,治所在今渭城区穆家村附近。


  惠帝四年(前191年):


  改泾阳邑置池阳县,治所在今泾阳县西北,俗名迎冬城。


  西汉文帝后元三年(前161年):


  置谷口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东北。


  西汉景帝五年(前152):


  于弋阳县治东二里营建阳陵,遂改弋阳县为阳陵县。


  西汉元鼎三年(前114年):


  复置新城县,改为渭城县。


  西汉昭帝时期:


  置平陵县,治所在今咸阳市西北。


  西汉始元二年(前85年):


  置云陵县,治所在今淳化县古城村。


  西汉宣帝时期:


  改茂陵邑置茂陵县,治所在今兴平市茂陵村。


  西汉元始四年(4年):


  废云陵县入云阳县。


  渭城县、槐里县、斄县、漆县、栒邑县、好畤县、安陵县、茂陵县、平陵县属司隶右扶风;池阳县、谷口县、长陵县、阳陵县、云阳县属司隶左冯翊;阴槃县属凉州安定郡;鹑孤县属朔方北地郡。


  新朝时期:


  改北地郡为威成郡。


  改池阳县为冀亭县。


  改谷口县为谷喙县。


  改长陵县为长平县。


  改阳陵县为渭阳县。


  改渭城县为京城县。


  改槐里县为槐治县。


  改漆县为漆治县。


  改好畤县为好邑县。


  改安陵县为嘉平县。


  改茂陵县为宣城县。


  改平陵县为广利县。


  东汉皆复旧名。


  东汉时期:


  废斄县。


  废渭城县入长安县。


  废好畤县、谷口县。


  右扶风徙治槐里县。


  改阴槃县为阴盘县。


  改鹑孤县为鹑觚县。


  东汉永平八年(65年):


  武功县徙治故斄城(在今杨陵区西南)。


  东汉兴平元年(194年):


  置新平郡,治所在漆县。


  东汉灵帝末:


  阴盘县徙治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。


  长陵县、阳陵县属司隶京兆尹;池阳县、云阳县属司隶左冯翊;槐里县、安陵县、平陵县、茂陵县、武功县、栒邑县、漆县属司隶右扶风;鹑觚县属凉州安定郡。


  东汉末:


  废云阳县。


  三国魏时期:


  废长陵县入长安县。


  改右扶风为扶风郡。


  置西川县,治所在今旬邑县西北。


  三国魏黄初元年(220年):


  废阳陵县入高陆县。


  改平陵县为始平县。


  西晋时期:


  废安陵县入长安县。


  废茂陵县入始平县。


  改栒邑县为邠邑县。


  扶风郡徙治郿县(在今眉县东)。


  西晋泰始三年(267年):


  置始平郡,治所在槐里县。


  西晋元康中:


  复置好畤县,治所在故城东南二里。


  池阳县、好畤县属雍州扶风郡;槐里县、始平县、武功县属雍州始平郡;漆县、邠邑县属雍州新平郡;鹑觚县、西川县属雍州安定郡。


  西晋后:


  废西川县。


  东晋十六国时期:


  废邠邑县、漆县。


  后赵时期:


  置石安县,治所在今渭城区窑店街道北。


  后赵建武十年(344年):


  置赵平郡,治所在鹑觚县。


  前秦时期:


  始平县徙治今兴平市常道村。


  置三原护军,治所在今淳化县固贤镇。


  置灵武县,治所在今咸阳市东。


  前秦皇始二年(352年):


  析池阳县置泾阳县,治所在今泾阳县东南。


  置咸阳郡,治所在长陵城(在今渭城区怡魏村附近)。


  后秦皇初元年(394年):


  姚兴称帝于槐里。


  北魏时期:


  扶风郡徙治好峙县。


  高平县徙治今旬邑县境。


  爰得县徙治今旬邑县境。


  鹑觚县徙治泾川县东南。


  置宁夷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东北。


  置浅水县,治所在今长武县浅水村。


  北魏太延二年(436年):


  置三水县,治所在今旬邑县西北。


  北魏太平真君中:


  废始平郡。


  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:


  废泾阳县、武功县。


  改三原护军置三原县。


  槐里县徙治今兴平市西。


  北魏皇兴二年(468年):


  置白土县,治所在今彬州市白土村。


  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:


  美阳县徙治古斄城(在今杨陵区西南)。


  置武功郡,治所在美阳县。


  析好畤县漠谷河西部置漠西县,治所在今乾县漠西乡。


  析池阳县北部置云阳县,治所在今泾阳县长街村。


  太和二十年(496年):


  咸阳郡徙治池阳县。


  北魏景明初:


  复置泾阳县。


  北魏熙平二年(517年):


  析鹑觚县置东阴槃县,治所在今长武县。


  北魏孝昌三年(527年):


  置建忠郡,治所在三原县。


  北魏永安元年(528年):


  扶风郡徙治文学城(在今兴平市南佐村附近)。


  三原县徙治清水峪(在今三原县西北)。


  始平县徙治今兴平市东北十五里。


  石安县、池阳县、灵武县、宁夷县、泾阳县属雍州咸阳郡;好畤县、始平县、槐里县属雍州扶风郡;云阳县、三原县属雍州北地郡;美阳县、漠西县属岐州武功郡;白土县、三水县、爰得县、高平县属泾州新平郡;东阴槃县、浅水县属泾州赵平郡。


  西魏时期:


  废灵武县入石安县。


  西魏大统四年(538年):


  置宁夷郡,治所在宁夷县。


  析宁夷县置新畤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南。


  析宁夷县置甘泉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北。


  大统十四年(548年):


  废浅水县。


  三水县徙治今彬州市西北白马堡。


  置南豳州,治所在新平郡。


  置广寿县,治所在今永寿县永寿坊村。


  西魏废帝元年(552年):


  改东阴槃县为宜禄县。


  废帝三年(554年):


  改南豳州为豳州。


  西魏恭帝时期:


  始平县徙治今兴平市东北二十五里。


  恭帝三年(556年):


  改宁夷郡为秦郡。


  石安县、池阳县、泾阳县属雍州咸阳郡;宁夷县、新畤县、甘泉县属雍州秦郡;好畤县、始平县、槐里县属雍州扶风郡;云阳县、三原县属宜州通川郡;美阳县、漠西县属岐州武功郡;白土县、三水县、爰得县、高平县、广寿县属豳州新平郡;宜禄县属泾州赵平郡。


  北周时期:


  废赵平郡。


  废爰得县、高平县入三水县。


  废宜禄县入鹑觚县。


  置云阳郡,治所在云阳县。


  置华池县,治所在今三原县东北,后废。


  北周明帝元年(557年):


  废槐里县。


  废新畤县、甘泉县入宁夷县。


  北周天和四年(569年):


  美阳县徙治今扶风县法门镇。


  北周建德中:


  废池阳县。


  石安县徙治今泾阳县。


  咸阳郡徙治石安县。


  建德二年(573年):


  废秦郡、建忠郡。


  建德三年(574年):


  废武功郡。


  废好畤县入漠西县。


  复置武功县,治所在今武功县武功镇。


  北周大象元年(579年):


  改广寿县为永寿县。


  大象二年(580年):


  始平县徙治今兴平市南佐村。


  石安县、泾阳县、宁夷县属雍州咸阳郡;始平县、武功县、漠西县属雍州扶风郡;三原县、华池县属雍州冯翊郡;云阳县属宜州云阳郡;白土县、三水县、永寿县属豳州新平郡。


  隋朝时期:


  隋开皇三年(583年):


  废咸阳郡、扶风郡、云阳郡、新平郡。


  废永寿入新平县。


  废石安县入泾阳县。


  泾阳县徙治今泾阳县。


  三水县徙治今彬州市。


  白土县徙治新平城(即今彬州市)。


  开皇四年(584年):


  改白土县为新平县。


  开皇九年(589年):


  复置咸阳县,治所在今咸阳市东。


  开皇十一年(591年):


  咸阳县徙治今咸阳市东北。


  开皇十七年(597年):


  置上宜县,治所在今永寿县好畤河村。


  开皇十八年(598年):


  改漠西县为好畤县。


  改宁夷县置醴泉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东北。


  隋大业元年(605年):


  三水县徙治今旬邑县北。


  大业三年(607年):


  废咸阳县。


  废好畤县入上宜县。


  大业九年(613年):


  始平县徙治今兴平市。


  始平县、武功县、醴泉县、上宜县、三原县、泾阳县、云阳县属京兆郡(雍州);新平县、三水县属北地郡(豳州)。


  隋义宁二年(618年):


  复置新平郡,治所在新平县。


  唐朝时期:


  唐武德元年(618年):


  改新平郡为豳州,


  析泾阳县、始平县复置咸阳县,治所在杜邮亭(在今渭城区杜邮亭)。


  析醴泉县置温秀县,治所在今礼泉县古县村。


  析云阳县置石门县,治所在今淳化县北。


  武德初:


  废醴泉县入温秀县。


  武德二年(619年):


  复置好畤县。


  析新平县复置永寿县,治所在麻亭(在今永寿县永平镇)。


  武德三年(620年):


  云阳县徙治今泾阳县云阳镇。


  置泉州,治所在石门县。


  置稷州,治所在武功县。


  武德四年(621年):


  废三原县。


  武德六年(623年):


  改池阳县为华池县。


  复置三原县,治所在今三原县东北。


  唐贞观元年(627年):


  废泉州、稷州。


  废温秀县、三原县。


  改云阳县为池阳县。


  改石门县为云阳县。


  改华池县为三原县。


  贞观二年(628年):


  析新平县、保定县、灵台县复置宜禄县。


  贞观八年(634年):


  废上宜县入岐阳县。


  废云阳县。


  复改池阳县为云阳县。


  贞观十年(636年):


  析云阳县、咸阳县复置醴泉县。


  贞观二十一年(647年):


  好畤县徙治今永寿县好畤河村。


  唐文明元年(684年):


  析醴泉、始平县、好畤县、武功县、永寿县地置奉天县,治所在今乾县。


  武周天授二年(691年):


  复置稷州。


  置鼎州,治所在永安县。


  武周久视元年(700年):


  废鼎州。


  武周大足元年(701年):


  废稷州。


  唐景龙四年(710年):


  改始平县为金城县,徙治今兴平市马嵬街道。


  唐开元十三年(725年):


  改豳州为邠州。


  唐天宝元年(742年):


  复改邠州为新平郡。


  唐至德二载(757年):


  改金城县为兴平县。


  唐乾元元年(758年):


  复改新平郡为邠州。


  唐广德元年(763年):


  三水县徙治今旬邑县职田镇。


  唐元和十二年(817年):


  三水县还治今旬邑县北。


  唐乾宁元年(894年):


  置乾州,治所在奉天县。


  唐末:


  醴泉县徙治今礼泉县旧县村。


  咸阳县、兴平县、云阳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奉天县、好畤县、武功县、醴泉县属关内道京兆府(京兆郡);新平县、三水县、永寿县、宜禄县属关内道邠州(新平郡)。


  北宋时期:


  醴泉县徙治今礼泉县故县村。


  北宋开宝九年(976年):


  三原县徙治今三原县东北唐高祖献陵附近。


  北宋淳化四年(993年):


  析云阳县置淳化县,治所在今淳化县。


  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:


  置长武县,治所在长武城(在今长武县西北泾河南岸)。


  咸平五年(1002年):


  废长武县。


  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:


  废乾州。


  北宋大观二年(1108年):


  复置长武县。


  北宋政和七年(1117年):


  置醴州,治所在奉天县。


  咸阳县、泾阳县、兴平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;新平县、宜禄县、三水县、淳化县属永兴军路邠州;三原县、云阳县属永兴军路耀州;奉天县、永寿县、武功县、醴泉县、好畤县属永兴军路醴州。


  金国时期:


  金天德三年(1151年):


  复改醴州为乾州。


  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:


  改武功县为武亭县。


  咸阳县、兴平县、泾阳县、云阳县属京兆府路京兆府;三原县属京兆府路耀州;奉天县、醴泉县、武亭县、好畤县属京兆府路乾州;新平县、淳化县、宜禄县、永寿县、三水县属庆原路邠州。


  元朝时期:


  复改武亭县为武功县。


  元至元元年(1264年):


  废奉天县入乾州。


  废云阳县入泾阳县。


  至元五年(1268年):


  废好畤县入乾州。


  至元七年(1270年):


  废宜禄县入新平县。


  废三水县入淳化县。


  至元十一年(1274年):


  废长武县入泾川县。


  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:


  三原县徙治龙桥镇(今三原县)。


  元末:


  醴泉县徙治今礼泉县。


  咸阳县、兴平县、泾阳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;三原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耀州;醴泉县、武功县、永寿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;新平县、淳化县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。


  明朝时期:


  明洪武三年(1370年):


  废新平县入邠州。


  洪武四年(1371年):


  咸阳县徙治今咸阳市。


  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:


  复置长武县,治所在今长武县。


  明成化十四年(1478年):


  复置三水县,徙治今旬邑县。


  咸阳县、泾阳县、兴平县、三原县、醴泉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;武功县、永寿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;淳化县、三水县、长武县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。


  清朝时期:


  清雍正三年(1725年):


  升乾州为直隶州。


  升邠州为直隶州


  咸阳县、兴平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醴泉县属陕西省西安府;武功县、永寿县属陕西省乾州直隶州;三水县、淳化县、长武县属陕西省邠州直隶州。


  民国时期:


  民国二年(1913年):


  改乾州设乾县。


  改邠州设邠县。


  咸阳县、醴泉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兴平县属陕西省陕中道;武功县、永寿县、乾县、长武县、三水县、淳化县、邠县属陕西省陕西道。


  民国三年(1914年):


  改陕中道为关中道。


  撤陕西道,武功县、永寿县、乾县、长武县、三水县、淳化县、邠县属关中道。


  改三水县为栒邑县。


  民国十七年(1928年):


  撤关中道,辖县直属陕西省。


  民国十九年(1930年):


  永寿县徙治监军镇(即今永寿县)。


  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:


  邠县、乾县、醴泉县、长武县、永寿县、栒邑县、淳化县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。


  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治所在邠县,还辖耀县、同官县。


  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:


  邠县、乾县、醴泉县、长武县、永寿县、栒邑县、淳化县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;武功县属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;咸阳县、三原县、泾阳县、兴平县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。


  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在咸阳县,还辖富平县、高陵县、鄠县、长安县、临潼县、蓝田县。


  新中国时期:


  1949年:


  咸阳县、武功县、兴平县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;乾县、醴泉县、永寿县、长武县、栒邑县、邠县属陕甘宁边区邠县分区;三原县、泾阳县、淳化县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。


  咸阳分区治所在咸阳县,还辖长安县、盩厔县、鄠县。


  邠县分区治所在邠县,还辖麟游县。


  三原分区治所在三原县,还辖高陵县、富平县、耀县、铜川县。


  1950年:


  撤邠县分区、三原分区。


  改咸阳分区为咸阳专区,属陕西省。


  咸阳县、醴泉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栒邑县、淳化县、兴平县属陕西省咸阳专区;武功县、乾县、永寿县、长武县、邠县属陕西省宝鸡专区。


  咸阳专区还辖鄠县、盩厔县、高陵县、富平县、耀县、铜川县。


  1952年:


  析咸阳县城区设咸阳市,属咸阳专区。


  1953年:


  撤咸阳专区。


  咸阳市、咸阳县、邠县直属陕西省;三原县、泾阳县属陕西省渭南专区;武功县、乾县、永寿县、醴泉县、淳化县、栒邑县、长武县、兴平县属陕西省宝鸡专区。


  1956年:


  撤宝鸡专区、渭南专区,辖县直属陕西省。


  1958年:


  咸阳县并入咸阳市。


  武功县、扶风县并入兴平县。


  醴泉县、永寿县并入乾县。


  长武县、栒邑县并入邠县。


  泾阳县、淳化县、高陵县并入三原县。


  1961年:


  复设武功县、醴泉县、长武县、栒邑县、永寿县、泾阳县、淳化县、扶风县、高陵县。


  武功县徙治普集镇(即今武功县)。


  复设咸阳专区,辖咸阳市、兴平县、三原县、泾阳县、淳化县、醴泉县、乾县、永寿县、栒邑县、邠县、长武县、鄠县、盩厔县、高陵县。


  复设宝鸡专区,武功县属宝鸡专区。


  1964年:


  改醴泉县为礼泉县。


  改栒邑县为旬邑县。


  改邠县为彬县。


  1966年:


  咸阳市改属西安市。


  1969年:


  改咸阳专区为咸阳地区。


  改宝鸡专区为宝鸡地区。


  1971年:


  咸阳市改属咸阳地区。


  撤宝鸡地区,武功县属陕西省宝鸡市。


  1979年:


  复设宝鸡地区,武功县改属宝鸡地区。


  设武功县杨陵特区。


  1980年:


  撤宝鸡地区,武功县属宝鸡市。


  1982年:


  改杨陵特区设杨陵区,改属宝鸡市。


  1983年:


  撤咸阳地区,设地级咸阳市,改原县级咸阳市为秦都区。


  咸阳市辖秦都区、杨陵区、武功县、兴平县、泾阳县、三原县、礼泉县、乾县、永寿县、彬县、长武县、旬邑县、淳化县。


  1986年:


  设渭城区。


  1992年:


  设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。


  1993年:


  改兴平县设省辖县级兴平市,由咸阳市代管。


  1997年:


  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,属陕西省。


  杨陵区隶属于咸阳市,实际由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。


  2012年:


  咸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。


  2017年:


  西咸新区全面托管辖区内西安市和咸阳市的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。


  西咸新区五个新城与咸阳市秦都区、渭城区、泾阳县、兴平市的15个镇街道整体委托西咸新区管理。


  秦都区沣东街道交由沣东新城管理;秦都区双照街道、渭城区周陵街道、渭城街道、窑店街道、正阳街道、兴平市南位镇交由秦汉新城管理;秦都区钓台街道交由沣西新城管理;渭城区北杜街道、底张街道及泾阳县太平镇交由空港新城管理;泾阳县泾干街道、永乐镇、崇文镇、高庄镇交由泾河新城管理。


  西咸新区托管的咸阳市15个镇街道,总面积644.56平方千米,人口约67万人。


  2018年:


  改彬县设省辖县级彬州市,由咸阳市代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