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称男子20岁为什么之(古代人们不同年龄段的名称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26 09:12:00    

现在人们的名称很简单:幼儿、儿童、未成年,成年人(先生 女士 ),老年人(大姨 、大叔、大伯)。

昵称有:亲爱的 宝子们…

古代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非常雅致,也有其含义。你知道哪些呢?

1 小孩子

古代对小孩子称呼有很多。

刚出生的婴儿称为“赤子”,婴儿刚出生时,身上红红的,且赤裸裸的。

未满周岁的婴孩,一般会成为“襁褓”,其实“襁褓”真正指的是孩子出生时用的包裹和带子。

大一些两三岁时,称之“孩提”。此词出自于《孟子·尽心上》,“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也。”

四五岁到八九岁,被称为垂髫。

因为他们的头发没有长长,自然下垂到肩头,还不足以扎小啾啾,故称垂髫。《桃花源记》中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”

“黄发”指老人,“垂髫”指小孩。

八九岁至十一二岁被称为“总角”,这一年龄段小孩子不论男女,头发都可以像幼龙扎着犄角形状。

还有称十岁以下的孩子为“黄口”,因幼鸟嘴巴是黄色的。故称黄口,说空话大话之人。

青春时期

古代少女约十二三岁,被称为“豆蔻年华”

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”

形容少女如花待放的青春美好年华。

古代男子十五岁被称“束发”,男子束发代表着他们在少年迈向青年,开始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。

这时也会因束发表现出身份的不同,农民在脑后挽成发髻,读书人、贵族多在头顶挽发髻,有的以网巾罩住。

古代女子十五岁“及笄”,相当于现在人的18岁成年礼,表示可以嫁人了,代表着女子由少女到成年的过渡期。

男子二十岁称之“弱冠”,步入成年行列。

男子已行冠礼。但身体尚未完全成熟,能承担家庭社会责任,可相亲,订婚。

女子二十岁“桃李年华”

成年

30岁称“而立之年”,到了这个年龄意味着对生活、事业、个人认知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。

40岁称“不惑之年”,对人生中所有的事情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,不再困惑。

50岁常被称为“知天命”“半百”,对自己的人生已不再抱怨,除生死都已看淡。

60岁“花甲之年”“耳顺之年”,表示人已经度过人的最重要阶段,经验丰富,听从别人意见。

70岁,被称为“古稀之年”,在古代70多岁的人已经很稀少了。

80 90岁,称“耄耋之年”

100岁,称“期颐之年”,已经是老神仙了!